公司:Chandos
发布:2022-02-15
规格:10首
流派:古典
专辑介绍:
《D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》(Cello Sonata No. 1 in D minor, Op. 109)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黑暗时期。那时,福雷最小的儿子在军队中参战,从奏鸣曲中不难听出作曲家身为父亲的焦虑。《G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》(Cello Sonata No. 2 in G minor, Op. 117)创作于1921年3月至11月之间,那段快乐的时光在音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。樊尚·丹第(Vincent d’Indy)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,他称赞福雷的音乐在保持“年轻而纯粹”的同时,拥有着“成熟的掌控”。《B小调第13号夜曲》(Nocturne No. 13 in B minor, Op. 119)是福雷在最亲密的朋友卡米尔·圣-桑去世后完成,这也是福雷的最后一部钢琴独奏作品,伟大的法国钢琴家依凤·蕾菲布(Yvonne Lefébure)曾写道,“这部作品的抓力如此强大,它是唯一一个任何音符都不可以被更改或删减的作品”。专辑以《D小调钢琴三重奏》(Piano Trio in D minor, Op. 120)结尾,乐曲富含戏剧性的时刻,但同时又拥有一种轻松而流畅的宁静。
艺术家介绍:
克里斯蒂安·波特拉(Christian Poltéra)是他那一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提琴家之一,他的表演专注于音乐:没有太多的手势,他揭示了作品的本质。独特的音色是他诠释的特色,巧妙地适应了时代和风格。早在很小的时候,瑞士的基督教徒波特拉就选择了大提琴。一位年长的同学向他介绍了大提琴,从此大提琴的声音就与他形影不理。20岁开始与南希·查马琴科(Nancy Chumachenco)学习,随后在萨尔茨堡和维也纳与鲍里斯·佩加门斯奇科夫(Boris Pergamenschikov)和海因里希·希夫(Heinrich Schiff)学习。2004年,他被授予Borletti-Buitoni奖,并被授予“BBC新一代艺术家”的称号。两年后,他成为了“后起之秀”,在欧洲各大音乐厅向观众展示自己。著名管弦乐队的邀请使他周游世界。20曾与格旺豪斯特莱比锡、洛杉矶和奥斯陆交响乐团、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、班贝格交响乐团、奥切斯特巴黎交响乐团、德国交响乐团-奥切斯特柏林交响乐团、慕尼黑爱乐乐团、圣塞西莉亚罗马乐团、德国不来梅乐团、Tonhalle交响乐团苏黎世联盟共同演出,合作的指挥家包括里卡多·切利、克里斯托弗·冯·多纳伊、伯纳德·海金克、约翰·艾略特·加迪纳、帕沃·雅维和安德里斯·尼尔森。
凯瑟琳·斯托特(Kathryn Stott),英国女钢琴家,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其演奏生涯,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FAURe钢琴曲的权威演绎者之一。1958年出生,先毕业于梅纽因音乐学校,后来随梅纽因的妹夫路易斯发·肯特纳和拉威尔生前唯一的嫡传弟子维拉多·佩勒米特学习演奏,最后毕业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。20岁时参加1978年里兹国际钢琴比赛,获第5名。虽不算大师,却也非常活跃,以擅长演奏法国作曲家作品而闻名。她因在Hyperion唱片公司灌录一系列佛列钢琴作品集,获得了留声机大奖。1995年,她主持了曼彻斯特的佛列作品国际音乐节,并被法国政府任命为艺术总监。她灌录过的唱片还包括拉赫玛尼诺夫、肖邦、李斯特等人的作品。她常常和马友友等联袂到欧洲、日本和美国等地演出室内乐。
歌曲目录:
歌曲名称
1 Cello Sonata No. 1 in D Minor, Op. 109: I. Allegro Kathryn Stott,Christian Poltera,Priya
2 Cello Sonata No. 1 in D Minor, Op. 109: II. Andante Kathryn Stott,Christian Poltera,Priya
3 Cello Sonata No. 1 in D Minor, Op. 109: III. Finale. Allegro commodo Kathryn Stott,Christian Poltera,Priya
4 Cello Sonata No. 2 in G Minor, Op. 117: I. Allegro Kathryn Stott,Christian Poltera,Priya
5 Cello Sonata No. 2 in G Minor, Op. 117: II. Andante Kathryn Stott,Christian Poltera,Priya
6 Cello Sonata No. 2 in G Minor, Op. 117: III. Allegro vivo Kathryn Stott,Christian Poltera,Priya
7 Nocturne No. 13 in B Minor, Op. 121 Kathryn Stott,Christian Poltera,Priya
8 Piano Trio in D minor, Op. 120: I. Allegro ma non troppo Kathryn Stott,Christian Poltera,Priya
9 Piano Trio in D minor, Op. 120: II. Andantino Kathryn Stott,Christian Poltera,Priya
10 Piano Trio in D minor, Op. 120: III. Allegro vivo Kathryn Stott,Christian Poltera,Priya
古典音乐介绍
古典音乐通常指的是西方艺术音乐的传统,这个传统从大约11世纪开始,经历了中世纪、文艺复兴、巴洛克、古典、浪漫时期,一直延续到20世纪和21世纪。古典音乐的特点是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,它通常需要专业的训练和技巧来演奏,并且包含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。
古典音乐的主要类型包括交响乐、室内乐、独奏、合唱和歌剧等。交响乐通常由一个大型管弦乐队演奏,包括弦乐器、木管乐器、铜管乐器、打击乐器等。室内乐则是由一个小型的乐器组合演奏,如弦乐四重奏、木管五重奏等。独奏则是单一乐器或声乐的表演,而合唱则是由多个声部的合唱团演唱。歌剧则是将音乐、戏剧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形式。
古典音乐的作曲家包括许多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,如巴洛克时期的巴赫、亨德尔,古典时期的莫扎特、海顿、贝多芬,浪漫时期的肖邦、李斯特、瓦格纳、勃拉姆斯,以及20世纪的斯特拉文斯基、普罗科菲耶夫等。
什么是FLAC格式?
FLAC(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)是一种无损音频编码格式,也就是说,使用FLAC格式压缩音频文件时,不会丢失任何数据。这种格式能够将音频文件压缩至原文件大小的一半左右,而不会影响音质。由于其压缩效率高且保持音质不变,FLAC格式在音乐爱好者和音响发烧友中非常受欢迎。
FLAC格式支持多种采样率和比特率,能够处理各种类型的音频文件。同时,它还支持CUE分轨,方便用户管理和播放长音频文件,如现场录音和古典音乐作品。
与其他有损压缩格式(如MP3、AAC)相比,FLAC在音质上具有明显优势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FLAC文件通常比有损压缩格式的文件大,因此在存储和传输时可能需要更多空间和带宽。此外,FLAC格式并非所有播放器和设备都支持,这一点在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。
总之,FLAC格式是一种优秀的无损音频编码格式,适合对音质有较高要求的用户。
评论0